現存最早的《水滸》版本,當屬保存於上海圖書館的《京本忠義傳》,此本大約刻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百回版本。水滸傳的版本很多,在流傳過程中,出現了不同的故事版本。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:簡本和繁本。
[編輯] 簡本
簡本包括了受招安、征遼、征田虎、王慶,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。之所以稱為簡本,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,細節描寫少。已發現的簡本有:- 一百十五回本
- 一百一十回本
- 一百二十四回本
[編輯] 繁本
繁本寫得比較細緻,也是流傳最廣的。主要有一百回本、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。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。- 一百回本:在宋江受招安後,又有「征遼」,征方臘等情節。
- 一百二十回本:一百回本基礎上再增加征田虎、征王慶的情節。
- 七十回本:明末金聖歎進行刪改,腰斬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後的事,以原書第七十一回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,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,共為七十回。
[編輯] 譯本
《水滸傳》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。英文版通常將《水滸傳》翻譯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。在眾多譯本中,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後期翻譯的All Men Are Brothers(四海之內皆兄弟)。書名出自《論語》「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」。1933年出版,是《水滸傳》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,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。但是譯本中有很多錯誤。比如書名的翻譯,就不符合原意,受到過魯迅的批評,認為「山泊中人,是並不將一切人們都作兄弟看的」[8]。對一百零八將的綽號,也往往望文生義,比如將花和尚魯智深譯為Priest Hwa(花牧師),更是將母夜叉孫二娘譯為"Night Orge"(夜間的怪物)。
迄今為止《水滸傳》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[9],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(Sidney Shapiro)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"Outlaws of the Marsh"(水泊好漢)。他的譯本,被認為更加忠實於原著,而且很貼切地反應了原文的神韻,符合翻譯的「信,達,雅」的原則。可惜由於這個譯本產生於文革時期,影響不大。
法語版則將其直譯為Au bord de l'eau。
日文版的《水滸傳》的版本非常之多,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,電影,電視作品。
[編輯] 影響和藝術價值
作為中國歷史上,第一部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,《水滸傳》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。《水滸傳》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。另一篇古典名著《紅樓夢》中就提到了「魯智深大鬧五台山」的曲目。評書、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自《水滸傳》。
與《三國演義》相比,《水滸傳》的長處不在於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,而在於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。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、林沖、武松、魯智深、李逵等,人物個性鮮明,角色語言各有特色。
在缺乏知識以及大眾娛樂活動的年代,《水滸傳》與《三國演義》等通俗小說往往就通過民間藝人,以戲曲曲藝的形式,成為了普通民眾僅有的文化活動。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實。其中很多故事,如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」,「武松打虎」等,歷來為男女老少所津津樂道。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如:輕生死重義氣,敢作敢為,劫富濟貧乃至「忠君反貪」等理念,便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大眾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。而這些標準是否真正值得宣揚,又引起各界眾說紛紜。
近代民間亦有流傳一句話:「少不讀水滸,老不讀三國」,意年輕人不該讀《水滸傳》,否則容易嚮往打打殺殺的生活,盲目崇尚武力與江湖義氣,過分反叛,脫離現實;而老年人不應該讀《三國演義》,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,處心積慮、鉤心鬥角,作為應該「知天命」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,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,對自己身心無益。
從歷史角度看,對於《水滸》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「忠君報國」的思想上。反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,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後又為朝廷去征討各地山賊,下場悲慘,是出歷史悲劇。正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相對於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,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。
[編輯] 評價
《水滸傳》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,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:金聖嘆將《水滸傳》與《離騷》、《莊子》、《史記》、「杜詩」、《西廂記》合稱為「六才子書」。李漁將《水滸傳》與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金瓶梅》定為「四大奇書」。後來《儒林外史》、《紅樓夢》與《水滸傳》等「四大奇書」合稱為「六大奇書」。
到了20世紀,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《水滸傳》的文學成就,亦開始對《水滸傳》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[來源請求]。
1930年代初,魯迅在《三閒集·流氓的變遷》中曾這樣評論《水滸傳》:「『俠』字漸消,強盜起了,但也是俠之流,他們的旗幟是『替天行道』。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,不是天子,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,不是將相。李逵劫法場時,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,而所砍的是看客。一部《水滸》,說得很分明:因為不反對天子,所以大軍一到,便受招安,替國家打別的強盜——不『替天行道』的強盜去了。終於是奴才。」
對於《水滸傳》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[2]。一種觀點認為認為《水滸傳》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。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。另外一種觀點認為[來源請求]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,是教人做強盜的書。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,他認為《水滸傳》教壞了百姓,強盜學宋江。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《水滸傳》,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。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,將《水滸傳》在全國各地收繳。另外一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金聖嘆[來源請求]。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後砍掉的原因之一。
1950年代,當時在中國大陸,所持的看法是認為[2]《水滸傳》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。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中國大陸的教科書、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。
毛澤東在1970年代、文革將近尾聲時,亦對《水滸傳》的價值觀作了評論[10]:「《水滸》只反貪官,不反皇帝,又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。宋江投降,搞修正主義,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,讓人招安了。宋江同高俅的鬥爭,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。宋江投降了,就去打方臘。」又說:「《水滸》這部書,好就好在投降。做反面教材,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。」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「評《水滸》運動」。此時官方的觀點認為[2],《水滸傳》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;宋江所執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,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。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鬥爭,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,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、沒有他的地位。